-
分类:
单机 / 冒险解谜
-
大小:
3.4M
-
授权:
官方版
-
语言:
中文
-
更新:
2025-09-07
-
等级:
-
平台:
Android
标签:
电影七七事变
合肥电影
-
详情
-
介绍
-
猜你喜欢
-
相关版本
内容详情
近日,印度政府已批准为印度空军 ( IAF ) 购买 97 架 " 光辉 "Mark 1A 战斗机,用来提升印度本土国防工业。这笔交易价值 74 亿美元,单架光辉战机 7630 万美元,几乎赶上苏 35 的价格了。被称为印度航空工业史上的一个 " 重大里程碑 "。每次看到光辉的新闻,国内网友都会在无语之余表达一丝丝戏谑与嘲讽。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,中国学会了自主研发,而印度只会买买买。这个印象几乎成为了刻在光辉项目上的魔咒。然而在深度研究该项目的历程后,我猛然发现,很多时候,恰恰是印度突如其来的独立自主想法,将光辉推到了深渊。如果印度真的如广大网友所说只会买买买,光辉早就上天了。这里我们就来聊聊,这实业 " 卖国 " 的印度军工往事。一、印度航空发展局的错误1983 年,面对国内日益老化的米格 -21 机队,印度空军开始考虑通过自研战斗机对其进行替换的可能,这就是光辉战机项目的由来。但是,当时的印度并没有航空设计院,项目交给谁负责成为了第一个问题。1984 年,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(DRDO)拿到了项目主导权,成立了航空发展局,专门负责光辉项目的开发和整体计划。毫不留情地说,今天光辉的种种问题都在于这个航空发展局的设立,至于我们一直讽刺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,不过是光辉项目中,最可悲的替罪羊罢了。前文我们聊到,光辉项目的立项目的,是为了取代印度空军庞大的米格 -21 机队,根据规划,这些飞机会在上世纪 90 年代逐步达到寿命极限,所以空军希望光辉项目能在 1994 年下线服役。整个研发周期为 10 年。考虑到空军需求的急迫性,一开始,整个光辉项目与巴基斯坦枭龙一样,大量依靠外国设备及零部件,印度只负责本土化组装。等到项目开始后,印度航空发展局在达索的支持下搞出了第一版设计,就开始飘了。他们产生了一种幻觉,造飞机,也不过如此啊。大家可能对印度的自信摸不着头脑,要知道,在 2009 年光辉验收的时候,印度航空发展局耗费 1860 万欧元邀请欧洲宇航防务集团(EADS)参与验收,才让光辉验收得以持续推进。这说明什么,说明印度航空发展局根本就不懂怎么造飞机,他连独立验收的能力都没有,他要是懂,就不会在 80 年代提出自研的想法了。从这里开始,光辉一切都走偏了,本来一个引进西方成熟系统的组装项目,变成了完全自研项目。这里面差距有多大,估计懂点技术的人都明白。采购成熟系统进行组装,和全面自研,根本就不是一件事。最绝的是,当时的印度政府,对这个决定表达了大力支持。上世纪 80-90 年代,印度国内外汇极为紧张,印度政府对于空军花钱买国外子系统这事情很不满。印度航空发展局也在这里煽风点火,说空军采购国外成熟设备是看不起国产,不相信印度自己能够搞出自己的国防工业,是崇洋媚外。大家千万别笑话印度,当年搞 10 号工程(歼 -10)的时候,不止一位领导站出来说把 10 号工程停了,给沈飞再引进两条苏 -27 生产线。要不是林虎将军力排众议,歼 -10 能否问世都两说。所以,在那个年代,印度空军表达了对国产的不信任是很正常的事情。印度航空发展局的意图也和当年 10 号工程一样,借助自研战斗机项目,完善国内产业链条。这样一来,既节约了外汇,又发展了本国工业。以研代买,两难自解。读到这里,大家是不是觉得还有点励志?但实际上,印度航空发展局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(DRDO)的下属单位,当印度决定在航空设备子系统上进行自主研发的时候,这些订单,自然落到了 DRDO 其他部门手中,换句话来讲,印度航空发展局打着印度自研的名头,给兄弟单位捞单子。首先是发动机,光辉战机原本计划的西方发动机被取消,只作为项目验证方案,目标发动机改为印度国产的 Kaveri 发动机,交由 DRDO 下属的班加罗尔燃气轮机研究机构开发。随后是雷达罩,原本计划采购英国的订单被暂停,雷达罩的研发被交给了 DRDO 下属的海得拉巴先进系统实验室(ASL)。雷达则被交给 DRDO 下属的电子与雷达发展机构(LRDE)。此类项目不胜枚举。可以说,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,为了光辉战机集结了全国精锐,却不出意外地拉垮了。首先是 Kaveri 发动机,该发动机原计划重量达 1100 公斤,推力达到 81 千牛,理论数据达到了 DR-93 和 F404 的水平。基本上也算是 90 年代的先进中推了。等到生产出来后,大家发现,发动机实际重量增加了 15%,达到了 1235 公⽄,推力却仅有 71 千牛。这一下就给印度空军尬住了。各方经过多次扯皮,决定让该飞机上机试验,但更糟糕的消息接踵而至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制造的飞机机体,也重了一吨。本来有限的推力这下彻底没戏了。最终,在经过几轮调研之后,印度航空发展局不得已重新选用 F404 作为光辉发动机,这个修改,直接导致光辉项目大面积延期。除了发动机之外,雷达也不乐观,直到 2004 年,电子与雷达发展机构(LRDE)始终无法交出印度国产雷达,等不了的印度军方,要求采购以色列雷达作为替代。截止到此时,唯一令人省心的是雷达罩开发,海得拉巴先进系统实验室在 1998 年就交出了样品,堪称印度楷模。结果,在 2011 年进行综合测试时发现,该实验室生产的雷达罩信号功率损失严重,导致探测范围缩短,对雷达整体性能影响较大。最后海得拉巴先进系统实验室辩解说,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,都是因为采用了 Kevlar3 材料造成的。听完这话之后,印度航空发展局觉得有道理,又从英国科巴姆有限公司 ( Cobham Limited ) 进口了雷达罩石英材料,最终才让海得拉巴先进系统实验室于 2015 年交出了合适的雷达罩。可以说,在经历印度航空发展局的操作后,光辉战机成功从进口设备的组装项目,变成了先自主研发,再进口设备的组装项目。除了浪费了快十年外,几乎没有任何进展。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有人会说,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。对于印度这种工业水平孱弱的国家而言,造真不如买。二、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错误如果说,光辉战机在设计阶段各种错误举措还能通过和稀泥的方式解决,那么到了制造阶段,这些问题就迎来了总爆发。2001 年,虽然此时各种技术指标还没沟通完成,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已经交付给空军多批次试验机了。这些试验机飞了不到一年就出现 100 多例重大缺陷,包括但不限于,燃油系统、刹车管理系统、刹车伞、起落架系统存在设计缺陷;结构性问题包括机体破裂,供油管道无法承受过载,以及部分传感器可靠性低。最扯的是,原本光辉战机是一款全天候战斗机,但其试验机在雨天基本上没法飞行,因为驾驶舱漏水。印度空军连刹车故障都忍了,这一波属实顶不住了。印度空军纵然是见多识广,但飞到一半驾驶舱在漏水,也是第一次见啊。原本空军计划,每架试验机一个月飞 22 个架次,短时间完成试飞。结果因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糟糕的品控,该飞机一个月只能飞 1-5 个架次,这样一来试验进度大大减慢。在看完印度航空发展局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骚操作后,大家一定会对印度空军报以同情,但实际上大可不必。因为论及光辉项目上的骚操作,空军也是不遑多让。在光辉项目之初,印度航空发展局强行改变了光辉项目的采购来源,从进口变成了自研。虽然最后因为技术限制又变成了进口,但研发单位和空军的梁子算是结上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空军就和光辉项目搞起了软对抗,为了避免项目失败背锅,空军在研发开始后近 20 年,没有和印度研发单位就项目问题进行磋商,空军这种对于光辉避而远之的态度,背后是对印度国防工业的不信任,突出一个不沾因果。双方协调机制,都是 2007 年要验收了才开始组织的。空军对此的解释是,我们空军只懂开飞机,不懂造飞机。意思是,飞不好我的错,但造不好,就是你的错。虽然印度空军在飞机制造问题上没有话语权,但作为最终客户,空军是可以就具体细节提需求的。上世纪 90 年代,随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崩塌,原本被视为俄罗斯国之重器的苏 -27 也成为了出口商品,与之配套的就是 R-73E 空空导弹。印度空军在引入该系列导弹后,于 1997 年修改光辉项目指标,将原本配套的 R-60 导弹,替换为 R-73E,直接导致整个光辉机翼全部重新设计。在完成设计后,为了与前文提到的以色列雷达兼容,印度航空发展局又在 2004 年招标,将项目改进合同授予以色列公司,由他们帮助完成 R-73E 的兼容性调试,整个导弹修改,一共浪费了 88 个月,接近 7 年多。最终 2013 年,该导弹才与光辉战机完成结合。在这一过程中,以色列先进的国防工业进入了印度空军法眼。在光辉项目立项之初,光辉技战术指标中有一条发射超视距导弹,但是当时印度空军并未指明是哪一型号的超视距导弹。等到雷达修改到一半了,印度空军要求集成以色列德比导弹和 " 怪蛇 -5" 导弹,并且于 2011 年直接从以色列采购了一批该型号弹药。这样一来,又逼得印度航空发展局给德比导弹做兼容。最终该项目延迟到 2015 年才完成。当印度审计单位质疑为何空军需求时刻出现变化时,印度空军的解释也很耐人寻味,他们说光辉研发时间过长,印度空军任务需求出现了变化。这句话就是说,不是我印度空军的需求在变,是保卫国家的任务时刻在改变,我们也是没办法啊。这里明面上看起来是空军的锅,但实际上,还是印度航空发展局的问题。就以 R-73E 举例,空军的需求其实是可以满足的,比如印度空军对于 R-73E 的需求,不是真实需求,印度空军真实需求是要一款射程更远的导弹,在光辉项目采购以色列火控系统后,顺便采购以色列导弹就行了。整合 R-73E 只是表面需求,需要射程更远的导弹才是真实需求。印度航空发展局没有理清表面需求与真实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,没有认真评估满足需求与时间效率之间的必然矛盾,最终在 R-73E 上耗费了 88 个月,再反过来指责空军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印度航空发展局,完全不懂怎么干活。三、采购在空军 /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印度航空发展局多方努力下,光辉项目终于炸了。2013 年最后一批次试验机,在经历反复修改后依旧有 53 个重大缺陷。其中包括飞机太重、燃油太少、航程太短、燃油系统存在安全隐患、电子系统缺少自卫干扰器,同时发动机、刹车和弹射系统也有问题。事已至此,印度空军算是松了一口气了,因为根据项目规则,光辉这飞机算是废了。此刻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,也松了一口气了,印度政府要求该公司在 2006 年将光辉生产线建设完成,以备生产,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认为该项目前景黯淡,以至于 2011 年了连生产设备订单都没下。这也能从侧面看出,无论是空军还是印度斯坦航空,都认识到光辉这飞机算是完了。到了这里,印度航空发展局开始发力了。大家还记得为什么上世纪 90 年代,光辉项目会成为自研项目吗,当时的核心在于,印度航空发展局敏锐抓住了印度政府外汇紧缺的痛点,精确提出了自研的方案,自主研发最大的好处在于,它不会消耗印度政府宝贵的外汇。等到 2014 年,莫迪上台,光辉迎来了曙光。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以制造业起家,成为了印度政治明星,莫迪身上有着浓厚的实业氛围,在上台仅仅三个月后,莫迪就提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。大家需要捋清楚一点,如果光辉战斗机失败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依旧会继续混日子。而印度空军,则可以进口一批战斗机保障机队规模。但印度航空发展局,可真就要解散了。简单来讲,印度空军希望光辉失败,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则对于光辉项目表达了无所谓的状态。而唯独印度航空发展局,迫切地需要该项目成功,因为只有光辉成功了,印度航空发展局才有存在的必要。很快,印度航空发展局官僚体系启动,印度航空发展局认识到了一点,印度空军不是自己的客户,印度政府才是自己的客户。《潜伏》中余则成有这么一句话,效忠党国,首先就是效忠长官。你空军对于飞机的技术指标我无法满足,但莫迪对于飞机的指标,我可是门清。他们迅速将光辉包装成所谓的印度自主工业的明珠,将光辉的胜利描述成莫迪的胜利,完全不顾及,光辉从立项到研发再到生产都没莫迪什么事情。最终,在莫迪上台一年后,印度政府要求印
多平台下载
-
Android版
石头记游戏手机版(Stone Story) v4.19.3 安卓版
-
中文名:Stone Story
-
包名:com.MartianRexInc.StoneStory
-
MD5:2fe8f5960dcfe990353a84a51523cd0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