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分类:
单机 / 冒险解谜
-
大小:
6.3M
-
授权:
官方版
-
语言:
中文
-
更新:
2025-09-10
-
等级:
-
平台:
Android
标签:
破冰电影
愤怒的小鸟2电影
-
详情
-
介绍
-
猜你喜欢
-
相关版本
内容详情
生命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,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,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,内在的一种自动阻抗力量。如何去提前装置这样一个 " 阻止的力量 ",这才是生命教育的难点。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一席少年,演讲者:李玫瑾,原文标题:《李玫瑾:大人常说,孩子小,不懂事,但选择死亡,并不需要太久的生命 | 一席少年第 22 位讲者》,题图来自:AI 生成大家好!非常高兴又有机会来到一席。10 年前我曾经来过一席,这是第二次。刚才听了李果校长的演讲,我在底下就感慨,中国基础教育的校长如果有 60% ——超过一半就行——是他这样的校长,今天我这话题就可以免了。这一话题让我纠结不已大家知道我从事的专业早期更多在研究犯罪,你会发现一个问题,这些犯罪人有好多从小没家,没有人管,四处流窜作案,但还真没有自杀的,所以我研究的犯罪心理从来不涉及自杀的话题。我后来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过去认为自杀比较多的是大学生,但现在我们知道,年龄在往低了走。听到一些具体的,非常让人悲哀的案例以后,我就在考虑要讲一个话题:生命教育。但当我进入这个话题时,我却觉得这个话题真的太难了。首先,生命教育有点像性教育,难以说清,还要提前进行。这事你对一个孩子说,你说不清楚,可是当他受到伤害的时候,你又感觉到你的工作没有做到位。你还需要提前去讲——虽然给人感觉是万分之一的事,发生几率很低,但你却不知道它在何时何地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。有很多人跟我讲过这个话:这个孩子看上去非常阳光,非常好,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,自己突然就了结了。除了自杀,我们知道最近热议的一些刑事案件也是未成年人做的,比如邯郸少年杀人案。这两个现象让我们看到,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,往往是一念之差。有的仅为赌气,有的是为烦,有的是为怨恨,有的是为算计,有的是为自证清白。他们一冲动,一下生命就没了。生命没的时候,在当时甚至是无感的,是没有什么感觉的,但会给他人带来后面无尽的悲痛。如果这件事我们能够制止或者减少的话,这些人活下来,我们谁能想到他们今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?所以这个话题虽然难,我们还得要谈。在还不能明白 " 死亡 " 的年龄,要进行 " 生命 " 教育我想难点之一就是,我们讲生命教育,本来想讲这生命珍贵,可是你上来要面对的话题就是未成年杀人或孩子自杀,是死亡。你要如何去对一个不太成熟的、正在成长的人,去讲死亡的危害?告诉他生命很珍贵,生命就只有一次,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?除了这三句话,你还能说出什么来?因为我是搞心理学的,所以只能参照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。我这个专业因为研究犯罪心理,它更多研究人内在的动机问题,所以跟精神分析接触比较多。我看到弗洛伊德关于人的研究,其中他就谈到了人有两个本能:一个是生本能,一个就是死本能。我就在想,死怎么会成为本能?他也做了一些解释,他认为人天生需要爱,甚至他也会去爱,但还有一类人,对于爱这个东西,他不懂,或者因为某种背景,导致他根本丧失了爱的能力。他们的表现是怨恨、愤怒,或者是仇恨、暴力。我们看到所有的伤害生命的行为,包括伤害自己的行为,都一定带着一种摧毁和破坏的意志。死本能对外,伤杀他人那是犯罪;对内,就是了结自己的生命。大人常说 " 孩子小不懂事 ",但选择死亡并不需要太久的生命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生本能和死本能,哪一个出现在前?大家都知道了,生本能应该是出现在前。可是一旦发展起来,你会发现两种本能走向正相反。婴幼儿早期,0 到 3 岁的孩子,他是有生本能的,但是他会爱吗?你会发现他没有爱的能力,他只有生的能力。他要什么?他要自己的满足。在那个阶段他是不管不顾,不分时间、不分场合,要哭就哭,要拉就拉,睡得正香的时候他一声大哭,把全家人闹醒。在幼年的时候,你观察这些孩子,他们的行为是爱意更多还是肆意妄为更多?他反而更多显现的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。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,我甚至遇到过 5 岁左右的孩子杀人的案件,杀的是谁呢,他不喜欢他新出生的弟弟妹妹。有个少年曾经跟我说过一段话,听得我毛骨悚然,他说,我一直就想杀一个人。我说,为什么?他说,我觉得那样特别酷。我就在想,这个东西它从哪来的?我还遇到过,有的小孩因为厌烦父母的管教,就给父母下毒;还有的孩子把自杀当成报复最爱他的人的方式,父母可能责怪了他,他想你不是说爱我吗?那我就死给你看。所以我想讲,死本能几乎是不用培养的,而生本能反而是需要唤醒的。我们知道,人类的幼子他不同于所有的动物,虽然人是高级动物,越高级他在生命的初期越无能。所以老天的一个设计,就是让这个无能的人,他在出生之后要需要别人的爱,在别人的爱当中去抑制他的死本能,唤醒他的爱本能。刚才我讲的孩子这种状态,大人们常常说 " 他还小,不懂事 ",但是事实上,选择死亡,你可以看到,真的不需要太久的生命。生的本能靠爱的唤醒远不够,还要经历辛苦去培养和学会爱除了刚才我讲这几个难点,生命教育它还难在,你光靠爱的唤醒还不够,人的爱本能还需要一个辛苦的培养,让他去学会爱。因为爱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进化出能力的,而死本能是不需要能力的。刚才我说了,一瞬间的事情,一念之差就可以决定。但是去爱,它要经过什么?要经体力与心力之苦。(以下年龄标点等情况,因个体遗传、成长环境不同而表现有别。)人在出生的时候,他在前半年几乎完全无能无助,到 4 个月左右,会出现一个现象,就是之前谁抱谁喂都行,但之后他开始只要一个人了。只要这个人来,他就会很安静,该睡就睡,该吃就吃。这个我们叫依恋,依恋可以说是人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爱。但这个爱的表现是什么?是索取。而且这个爱他只认一个人,只要这个人来,我就很开心,很幸福。1 岁到 3 岁之前,慢慢地他开始知道了还有奶奶,还有爸爸,这个时候很多人爱他,但他依恋的还是不变的那个人。3 岁左右,孩子基本能够走了,带出去了,他开始愿意找小朋友玩了,只要是同龄人我就要跟他们玩,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 10 岁左右。到了四五年级之后你会发现,孩子开始认性别了,女孩愿意找女孩,男孩愿意找男孩。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慢慢地进入一种性的发育。发育几年,到了 16 岁,他开始关注什么?虽然和同性在一起玩,但他开始关注异性了,有的悄悄的,有的就大胆一点直接接触,所以我们把 16 岁称为花季。这个再往后,到 20 岁上下,很多人就开始有 " 恋 " 的表现了,他开始寻找一个人,这个人让他心动,也就是说,人生第二个恋开始了。再往后发展是什么?他结婚,生育孩子。当他进入家庭,他的爱开始变成一个立体关系的爱。上有父母,身边有妻子,下面有孩子,还有自己的朋友,还有过去对自己有恩的师长等等,这个时候他的情感发展开始转向立体,他要一对多了。一对多的情感有一个特点,就是你情感越丰富,越多就越累。也就是说,当你真正想爱的话,那是很累的,而且你想不辜负对你好的人,那也是很累的。再往后发展,人就会出现更复杂的社会性情感。低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一种熟人社会,我对认识的人会更好一点,对不认识的人就稍微差一点。爱发展最高阶段是什么?那就是基于人性的爱。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分是不是认识了,他甚至可以跨种族,他会对动物,对其他生命也会有爱。所以人到这个阶段,他才能够慢慢地、更多地学会爱。因此我们知道,关于生命教育你想要教会孩子的东西,你会发现没到那个年龄,他很难去理解。这类孩子最容易感觉 " 活着没劲 "你会发现爱本能它是怎么发展的?它和我们的养育密切相关。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是有爱的,但是这个爱,质量有问题。有问题的爱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家庭当中都存在。我概括了两类:一类爱,他有条件去爱孩子,他有钱、有地位,可是正因如此,他不愿意太辛苦,于是他就出钱,不是有钱吗,就拿钱去爱孩子。孩子成长过程当中,他没心思、没耐心去陪伴,怎么办?给他买玩具、买 iPad、买电脑。你会发现这种孩子长大后,跟自己的家人没有这种 " 亲 " 的接触,孩子大了跟爸妈就是要钱,要完钱该干嘛干嘛。这种爱会出现什么问题?这种孩子最容易出现空心病。你别看有些孩子他学习很好,但是他没有情感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情感的记忆。还有一类家庭也有爱,这个爱是什么样的?我为你好,我所有的事都是为你好,我甚至牺牲我自己都是为你好。这种 " 爱你不商量 " 在生活当中特别多见,尤其是母亲。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,你应该怎么样,我给你做了哪些规划,你照着规划走,你就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水平,你为什么达不到这个水平?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出现什么问题?这类孩子很容易出现" 活着没劲 ",他表现为抑郁。实际上就是因为在他的生命当中,根本没有 " 生 " 选择的体验,所以这种孩子往往出问题比较多。缺陷家庭还很多,我只是概括比较典型的两类。死亡经历有时会让人生命觉醒,但为时已晚或再无逆转生的机会我有时候跟犯罪人聊天,经常问他们这个问题:" 你们犯罪之前怎么想的,之后怎么想的?"在此我也想简单讲两个案例。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可能知道这起案件:2004 年,一个大学生在宿舍里杀害了四个同学。作案之前,用他自己的话讲 " 那几天我就是恨 "。为什么?因为和同学吵架,他特别愤怒,买了作案工具藏在厕所里,三天杀了四个人。杀完以后他就跑了,他当时买了两张火车票,哪趟离得近就坐哪趟。他觉得这样你们就抓不到我。但后来我们知道,当时发出了通缉令他根本无路可走。最后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,他对着录音带跟家人说了很多的话。这个时候他发现,当他无路可走的时候,他最思念的就是家人。可是他突然发现他永远回不去了,而且他也给父母留下了没有未来的无止尽的悲痛。他后来说了一句话:" 被害人的家人也一样,他们没有了希望。"他说:" 以前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,现在我明白了,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。" 他明白了,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。还有一个案件,当时也非常轰动,我因为这起案件被网暴了一年多,就是因为我在央视上对他做了一个分析。在这起案件中我看到了什么?我当时给他出了二十道问题,因为我没有去成现场,是记者采访的,我看了直播的视频。我第一个问题就是:" 从小到大,父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?"记者在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一边哭一边在找,左右摆着头,我认为他是在从心里找这个记忆。最后他说,记忆最深的是,当他跟母亲坦白说他杀了人之后,母亲要带他去自首,在路上母亲就给父亲打电话。他哭着求母亲:" 你不要给他打电话,我怕!" 因为他特别怕他父亲。他母亲说:" 你怕什么怕,你不知道你父亲有多爱你,他在背后多么为你骄傲,经常在别人面前表扬你。"他回答说:" 这句话我印象最深,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父亲是爱我的。"到最后执行死刑之前,他对他父亲讲了一番话,他说:" 我对不起你,你那么爱我,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。"" 我现在先走一步,我特别希望我先去投身当父亲,以后你当我的孩子,我来报答你。"我们看到这两起案件,当他们知道自己错的时候,已经没有机会了。有些事你事后觉醒,为时已晚,所以要保持距离,敬而远之,更需要提前为人安置心里的制动力量。如何去提前装置这样一个 " 阻止的力量 ",这才是生命教育的难点。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内在的自动阻抗力量我们会发现,作为一个动态的人,他就像一辆汽车,不是发动机好就行,制动系统相当重要。一辆汽车,有发动机,人的欲望、兴趣爱好就是动力;同时有方向盘,就是我们的认知,学习后知道怎么选择利和弊。还有一个是什么?制动,停下来。在我们的教育当中,制动归到哪去了?你会发现没有,所有的教育都是给予知识,但没有说不让你干什么。所以制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是相当缺乏的。我们讲生命教育,它不同于知识教育,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,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,他内在的一种自动阻抗力量。在这里我们谈到一个特殊的心理现象,叫" 敬畏 "。一个人的羞耻之心,我们知道几乎不用教,属于一种反应性的行为,并不是教育出来的。敬畏之心跟它是同一类的反应性心理现象,只不过我们忽略了怎么在人的内心当中去安置这种敬畏心。什么叫敬畏?敬,一般表现为外在的行为,敬于 " 形 ",当然也有人敬于 " 心 ";畏则不一样,畏实际上源
多平台下载
-
Android版
石头记游戏手机版(Stone Story) v4.19.3 安卓版
-
中文名:Stone Story
-
包名:com.MartianRexInc.StoneStory
-
MD5:2fe8f5960dcfe990353a84a51523cd0f